-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技術途徑
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技術途徑
通過影響混凝土耐久性因素的分析,發現無論是混凝土凍融、炭化、侵蝕、堿骨料反應還是裂縫等破壞耐久性問題的發生,均與以下三個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:①混凝土的孔隙率 ②混凝土的含堿量 ③混凝土中有水介質的存在。因此如何減少混凝土的孔隙率、含堿量以及做好混凝土防水,已成為保證混凝土耐久性的關鍵問題。
常規采取的措施有:
■ 摻入外加劑;
■ 加入有機纖維;
■ 采用高效減水劑,降低水灰比,提高混凝土的致密度;
■ 使用特種水泥和混合材料;
■ 對堿集料反應重點在于預防,采用低堿水泥和混合水泥等,控制混凝土中含堿量等等。而采用先進的施工工藝,以及提高施工質量,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,但是僅局限于混凝土配比設計方案階段, 即這些措施適用于混凝土澆筑之前或正在澆筑的特定階段。而對于已經澆筑的、固化成型后的混凝土則缺乏較為有效解決方法,通常是在混凝土面增設有機防水防腐層。但這種方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,因為有機高分子材料只能對混凝土的表面加以保護, 而對于影響混凝土耐久性的兩個關鍵因素孔隙率、堿含量沒有絲毫改變。高分子材料另外一個致命缺陷在于其老化, 一旦材料老化, 就容易出現脆裂和粘結強度下降等問題,進而影響混凝土的保護效果。
永凝技術的引用與發展因此如何解決混凝土(建筑物、橋梁、構筑等)的耐久性問題,是世界各國專家學者們潛心和研究討論的。近些年來美國廣泛采用永凝解決方案--「混凝土耐久性復合防護技術」,從根本上解決了混凝土耐久性問題,并在大量的工程實踐中得到應用。
美國「混凝土深穿透表面密封技術」的應用已從根本上解決了影響混凝土耐久性的三個關鍵因素:孔隙率、堿過量及外界侵蝕性介質存在的問題,為混凝土提供了永久性保護,且施工簡便,環保性和經濟性優越。因此,「混凝土深穿透表面密封技術」在美國以及世界各地得到廣泛應用,包括美國亞利桑那州柏克水壩、美國鳳凰城核電站、美國俄勒崗州莫里森大橋、美國舊金山灣海底遂道、加拿大納奈莫河峽谷大橋、澳洲悉尼海底遂道、香港青馬大橋、廣州珠江黃埔大橋、北京奧運會、三峽大壩等重大工程的應用,并備受到國外內業界的關注,是目前國際上處于領先的混凝土保護技術。